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校统战成员热议全国“两会”(一)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1-03-11 [来源]:吉林农业大学党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备受瞩目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我校统战成员积极收听收看“两会”盛况,关注“两会”动态,热议“两会”话题。

吉林省政协委员 植物保护学院教授 图力古尔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和科技创新的紧迫性,要求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去钻研。我们知道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表述。那么,要想做到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要创新发展,要做到创新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基础研究,这是一个逻辑关系。只有各行各业的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地做好、做扎实基础研究,获得更多更好的原始创新成果,我们的国家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长期的发展任务。我作为一名教师,也作为从事基础研究的一名科技工作者,要把自己的科研兴趣与学校乃至和国家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学习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爱科学、爱国情怀,在本职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报校报国。

长春市政协委员 民盟农大委员会主委 信息技术学院教授李士军

2020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全球蔓延,我们上下一心控制住疫情蔓延,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GDP增长2.3%,全球唯一一个经济正增长的国家。给世界提供中国模式,制度自信,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021年GDP增长6%以上,让人信心满满。

长春市政协委员 九三学社农大委员会主委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姜怀志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我国在“十三五”期间所取得的各方面工作成就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学习之后深受鼓舞,尤其是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以李玉院士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工作在这场战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党中央适时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乡村振兴”是本次“两会”热议的焦点,也可以说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基本国策,作为农业高校的教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之中,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奉献出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审议中多次提到的要解决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路线图,动物种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我国的动物种业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作为动物遗传育种工作者,应该抓住国家给予的机遇,为解决我国绵羊种羊依赖于进口,长期被“卡脖子”的被动局面做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科技人员的待遇有了新的解读,提出科技人员应该有坐十年冷板凳的号召,特别是提出解决科技人员待遇的相关举措,为科技工作者克服浮躁、潜心研究指明了方向,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更应该沉下心来、深入一线,为吉林省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奉献智慧和力量。

长春市政协委员 民建农大支部主委 植物保护学院教授 李长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17连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14亿人吃饭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也为世界消除饥饿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还没有改变。只有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保护耕地、振兴种业、调动种粮积极性、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回顾过去,倍感艰辛,描绘蓝图,振奋人心。2020年,在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我更加关心国家农业发展,两会将农业再次放到重要的地位,不仅是脱贫攻坚中吉林农业大学所付出辛苦的鼓励,也是对农业人的一种肯定和再次战斗的号角,特别是我从事的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重中之重,食用菌产业作为一种特色农业,应在现有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智能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进行育种创新化、生产轻简化、产业信息化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民进农大支部主委 科技出版部主任 鞠善宏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创新发展和科技创新作为重点多次提及。报告中提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农业大学在中国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在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创新空间。要举全校之力在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的主战场打赢这场攻坚战。我校在玉米、水稻传统育种方面有深厚的底蕴,培育出一批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推广的新品种。在“十四五”期间我校要大力挖掘利用自己的优良育种材料,结合基因工程技术提高育种成效,培育出更多的优良新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助力。统筹学科资源,将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作物栽培、农业机械等学科优秀专家组成紧密合作型专家团队,集中力量破解黑土地保护中存在的重大疑难问题,在“十四五”期间取得一些突破性成果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加强农业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乡村振兴更需要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涉农本科生培养,探索新模式下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要加强农业基础学科建设,设立新的农业交叉学科专业,在智慧农业等方面建设一两个新专业。

作为党派成员要在创新发展和科技创新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要深入到乡村和生产一线调研、走访,及时反馈“三农”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急需解决问题,为各级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更加准确详实的资料和建议,为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助力。